阅读本文前,诚邀您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您可以随时查阅更多优质文章,并参与讨论和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!
1921年,张幼仪怀着激动的心情,兴奋地对丈夫徐志摩说:“志摩,我怀孕了。”然而,徐志摩的反应却极其冷淡。他瞥了一眼张幼仪的腹部,冷冷地说:“我要和你离婚,把孩子打掉!”张幼仪听后心头一沉,绝望之情几乎将她吞噬。她哀求道:“但是,有些人打胎可能会死的。”徐志摩不耐烦地回应:“那也有些人坐火车死了,难道大家就不坐火车了吗?”说完,他转身拿起书本,走出房间,留下张幼仪独自面对那片昏暗的寂静,眼泪不自觉地滑落。
“乡下土包子”,这是徐志摩初次见到张幼仪时所言,他对她的轻视与鄙夷从婚姻开始便一直持续,直到最终的结束,长达七年之久。
展开剩余85%回到1915年,18岁的徐志摩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,不情愿地与张幼仪成婚。对于自由至上的徐志摩来说,这场被迫的婚姻是他心头的重担,他的心情也因此变得愈发压抑。洞房花烛夜,原本是夫妻间应有的温情时刻,但徐志摩与张幼仪的房间里却一片死寂。他看着自己妻子那穿着传统衣服、长相普通的模样,厌烦地说了一句:“今晚我不打算和你一起睡。”说罢,他便离开了房间。
喜庆的红灯笼和大红的喜字将整个屋子映衬得格外鲜艳,张幼仪穿着红衣,静静地望着窗外摇曳的烛光,心中却充满了复杂的情绪。
第二天清晨,张幼仪早早地问候了公婆,言谈得体且不卑不亢,得到了徐父徐申如的高度赞赏,连连称赞:“好,真是好!”但随即,徐志摩却冷淡地说:“我要去天津上学,父亲。”徐申如闻言愠怒不已,拍着桌子指责儿子:“你看看你,刚结婚就打算离开家,难道让幼仪独自守着空房子等你吗?”为了阻止徐志摩离开,徐申如决定切断他的所有经济支持,将他牢牢困在家中。然而,接受过新思想的徐志摩是无法被束缚的,他多次试图逃离。最后,徐申如迫于无奈,终于开口:“如果你和幼仪有了孩子,想去哪里就去哪里。”这句话彻底解开了徐志摩的束缚,深夜里,他敲开了张幼仪的房门,最终和她同床共枕。
1916年7月,北洋大学即将开学,张幼仪已怀孕在身,依依不舍地将徐志摩送上前往天津的列车。她久久地望着徐志摩远去的背影,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。
“未嫁从父,既嫁从夫,夫死从子。”张幼仪深信这句话,即便她知道丈夫并不爱她,也从未想过逃离这段婚姻。她所需要的,或许不仅仅是一个爱人,而是一个丈夫,至于这个丈夫是不是徐志摩,她并不在意。
送走徐志摩后,张幼仪回到徐家,与公婆同住,日子过得相对轻松,身边有丫鬟仆人的照料。1918年,张幼仪临近分娩,托兄长给徐志摩写了封信,信中写道:“自从你离开后,我的身体日益沉重,孩子即将出生,望你早日归家。”那时,徐志摩已经转学到北京大学,拜梁启超为师,专心研究文学与政治。
信收到后,徐志摩不以为意,但他的老师梁启超却告诫他,作为丈夫,必须承担起家庭责任,不能冷落家人。徐志摩只是应付几句,然后不情愿地买了回乡的车票。
虽然梁启超是他的老师,但他那根深蒂固的民主自由思想,让他对张幼仪产生了深深的排斥,他认为她不过是封建枷锁的象征。对于张幼仪,他的态度近乎冷漠,甚至贬低她为“蚊子血”与“衣服上的饭粒”。在徐志摩心中,张幼仪早已不再是他所追求的灵魂伴侣。
徐志摩回到家后不久,张幼仪顺利生下儿子阿欢,孩子满月时,徐志摩与父亲徐申如又因未来去向发生激烈争吵。
“孩子已经生了,你们总不能再拦着我吧,我要去美国深造!”徐志摩激动地对徐申如说。听到此话,徐申如不禁皱起眉头:“志摩,家里的产业也需要你,你就不能留在家里吗?”徐志摩没有回应,第二天便收拾行李,乘飞机前往美国,开始在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。
1920年,徐申如忧虑儿子与儿媳长期分隔,关系破裂,便请留学中的张君劢给徐志摩写信。徐志摩收到信后,知道家人依旧在控制着他,不得不将张幼仪接到身边。
原本,张幼仪心里抱有“日久生情,总能感化他”的希望,但在徐志摩那种敷衍与冷漠的态度下,她终于疲惫了。
1921年,徐志摩赴英国后,深陷林徽因的爱情漩涡,并向张幼仪提出离婚。那时张幼仪已经怀孕,尽管她内心充满痛苦,但她最终还是忍气吞声地同意了离婚。两人在德国柏林签订了离婚协议,结束了这段充满痛苦的婚姻。
在徐志摩以为自己可以重新开始时,林徽因却突然消失,回到家乡完成学业。这一切让徐志摩的心中充满了惆怅与失落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昆明配资机构名单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