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一定都了解,曹操之所以能够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,关键在于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。而这场决定北方霸主地位的关键战役中,最关键的转折点莫过于曹操精心策划的火烧乌巢行动。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淳于琼,正是当时负责镇守乌巢粮仓的袁军主将。众所周知,正是由于淳于琼的失利,直接导致了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全面溃败。然而,将整场战役的失败责任全部归咎于淳于琼一人,这种看法显然有失公允。事实上,即便是在乌巢之战中,淳于琼的表现也可圈可点,完全对得起袁绍对他的信任和重托。
首先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位将领的生平。淳于琼(?-公元200年),字仲简,颍川郡(今河南禹州)人氏。在汉灵帝中平五年(公元188年),他被朝廷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,与当时同样担任校尉的蹇硕、袁绍、鲍鸿、曹操、赵融、冯芳、夏牟等人并列。由此可见,在东汉末年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,淳于琼的地位一度与后来称霸北方的袁绍、曹操等人旗鼓相当。这段经历充分说明,淳于琼绝非等闲之辈,而是当时颇具声望的军事将领。
展开剩余62%后来,淳于琼选择追随袁绍,成为其麾下重要将领。在兴平二年(公元195年)的寒冬时节,汉献帝遭到李傕等叛军的追击,陷入无处安身的困境。得知这一消息后,谋士沮授立即建议袁绍迎奉天子。就在袁绍准备采纳这个建议时,淳于琼与郭图却联名反对。由于汉献帝的即位本就违背了袁绍的意愿,加上淳于琼等人的劝阻,袁绍最终错失良机,让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。
在建安四年(公元199年),沮授再次劝阻袁绍不要急于与曹操决战。但当时袁绍自恃兵强马壮,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。郭图等人趁机进谗言道:沮授总揽内外大权,威震三军,若任其坐大,将来如何制衡?臣下权力与君主相当,国家必亡。况且,统率外军的将领,本就不该干预内政。在郭图等人的挑拨下,袁绍决定将沮授的兵权一分为三,由沮授、郭图和淳于琼各领一军,可惜这个方案还未来得及实施。
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官渡之战爆发后,淳于琼与颜良、郭图奉命攻打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的白马城。然而在这场战役中,曹操亲率轻骑兵突袭,袁军仓促应战,主将颜良当场阵亡,淳于琼等人被迫败退。此后两军在官渡形成对峙局面。同年十月,袁绍派遣淳于琼率领万余精兵押运粮草。虽然沮授建议派蒋奇在外围警戒以防曹操偷袭,但袁绍并未采纳。淳于琼最终驻扎在距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。从袁绍将如此重要的粮草重任托付给淳于琼来看,足见对其信任之深。
就在两军相持不下之际,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捕而叛投曹操,并将袁军粮草布防的机密情报和盘托出。这一变故无疑是导致乌巢失守的关键因素。令人费解的是,明知许攸已经叛变,袁绍却仍未加强乌巢的防御,这种疏忽直接加速了自己的败亡。
曹操采纳许攸的建议,亲率五千精锐步骑兵夜袭乌巢。曹军抵达后立即包围袁军辎重,四面纵火,袁军顿时大乱。天亮时分,淳于琼发现曹军兵力有限,便果断在营外列阵迎敌。在曹操的猛攻下,淳于琼虽奋力抵抗,终因寡不敌众而退守营寨。此时淳于琼的临阵指挥并无不当,但面对有备而来的曹军,确实难以招架。更致命的是,袁绍得知乌巢遇袭后,仅派轻兵增援,却以主力攻打曹军大营。由于袁绍未能及时派出主力救援,在曹操的激励下,曹军将士拼死作战,最终大破袁军,斩杀眭元进、韩莒子等多员大将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昆明配资机构名单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