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我对着手机发呆,外卖软件翻来翻去,不知道点啥好。
怕踩雷。
尤其是看到“预制菜”三个字就心里打鼓,总觉得那玩意儿不新鲜,吃着没劲。
就在这个时候,刷到罗永浩连着两天发了三十多条微博,全是怼西贝的。
还开了直播,一分钟在线冲破十万。
这阵势,谁看了都得愣一下。
接着又看到贾国龙接受采访,坐在店里一个包间里,说是罗永浩之前吃饭的地方。
他眼睛有点浮肿,说自己两晚没睡好。
说话的时候声音低,语气也不像在演。
一个做了三十七年餐饮的人,从内蒙古临河一个小门面起家,到现在三百七十多家店,一年赚六十二个亿。
刚当回CEO满一年,就碰上这么大的事儿。
我第一个反应是:罗永浩说西贝“几乎全是预制菜,还卖那么贵”,可贾国龙说那天点了十五道菜,一道预制菜都没有。
甚至服务员送他们走的时候,罗永浩还说了句“挺好的”。
这话前脚刚说完,后脚回家就说“恶心”。
这转变也太快了吧?
是他出门之后突然觉得不对劲?
还是他对“预制菜”的理解跟贾国龙不一样?
说实话,现在很多人一听“预制菜”就皱眉,但到底啥叫预制菜,真没几个人能讲明白。
罗永浩想推动行业透明化,这个出发点没错。
可一上来就说“西贝全是预制菜”,这话是不是说得太满了?
有人劝贾国龙低头,说不如请罗永浩来当品鉴官,搞个“老罗推荐菜单”。
毕竟人家几千万粉丝,硬扛下去生意肯定受影响。
数据出来了,十一号十二号,一天少一百万营业额,十三号估计要掉两三百万。
这数字搁谁身上都不好受。
可不认。
说“那太商业了”,还在采访里撂下:“生意可以不做,官司必须打。”
我当时觉得他轴。
太倔了。
后来要是这时候服软,等于变相承认自己有问题。
他干了这么多年餐饮,一直讲究“不好吃不要钱”,口碑是拿真东西堆出来的。
现在被人当众扣帽子,换我也咽不下这口气。
说到预制菜,我自己也糊涂过。
比如西贝那个炖大骨,是提前在门店炖好的,出餐时加热一下。
这算不算预制菜?
贾国龙说不算。
这只是“预制工艺”,不是“预制菜”。
真正的预制菜,是工厂做好、封装好了,送到店里直接加热的那种。
他说西贝现在根本没有这种产品。
这一点很重要。
很多人讨厌预制菜,其实是把“提前准备”和“工业化成品”搞混了。
就像我家做饭,周末腌好肉放冰箱,下周炒。
你能说这是预制菜吗?
可问题是,餐厅后厨你进不去,看不到过程。
你说是现做的,我怎么知道是不是冻了三个月的料?
所以消费者焦虑,也能理解。
贾国龙说这次是他创业以来最大的外部危机。
以前出问题,都是内部管理失误,这次是被大V公开指责,说是“虚假宣传”。
他用了“诽谤”这个词。
我觉得吧,这事表面看是两个人掐架,其实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的病。
信息不对等。
信任断了。
顾客只想吃得明白一点。
企业不想被冤枉。
大V想替大家发声。
目标本来不冲突,结果全变成了对骂。
贾国龙决定拍视频,公开罗永浩那天吃的十三道菜是怎么做的。
从食材处理到上桌全程记录。
这招实在。
光嘴皮子说没用,让人亲眼看见才信。
他还提到在学胖东来。
于东来也站出来支持他,说“感谢西贝让我还能找到放心吃饭的地方简单,但我听得动容。
认真做事的人,总会被另一个认真的人看见。
有一次我去郑州出差,在胖东来超市里看到员工给蔬菜贴标签,写的是“今日凌晨三点宰杀,来自河南许昌牧场”。
那一刻我就觉得,透明真的能带来安心。
贾国龙说他上网看评论,心里难受,但也无奈。
解释得再多,还是有人不信。
可他没打算停。
说要把顾客找回来。
我相信他有这个底气。
去年他重新管公司,亲自巡店,一条一条看流程,复盘运营,给自己打了八十分。
这不是吹牛,是心里有谱。
我自己吃过一次西贝的莜面,是在北京南锣鼓巷那家店。
服务员端上来时说了一句:“这面是今天早上七点开始揉的。”
我没在意,随口问了句“为啥这么早?”
她说:“因为手工擀面要醒三次,最快也得四个小时。”
那一瞬间我觉得,有些东西是装不出来的。
我认为,这场风波最后能不能赢不重要。
关键是它让很多人开始问一个问题:我们到底怕的是预制菜,还是怕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?
如果以后更多餐厅愿意打开后厨,拍制作过程,让消费者看清楚每一口饭从哪来。
那这一仗,就算打得再难,也算值了。
吃饭这件事,安心比什么都重要。
我说的。
昆明配资机构名单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